查德威克的GDW第三次世界大战相关(中规已补全)

看到以前同好分享的GDW三战规则已经失效,我以前发的帖子也已经被故障吞了,回家翻了下,居然原稿、资料都还在,再发一次凑活看吧。以下为翻译感想原文:

这是由FrankChadwick设计、GDW在80年代出版的兵棋第三次世界大战系列合集的规则。这个系列一共有四个作品:第三次世界大战(副题也有叫德国之战的)、南方前线、北极战线、波斯湾。这个系列的兵棋可以组合在一起游戏,这个规则就是讲如何进行组合游戏的。

翻译这个规则的缘起可以说是非常之偶然,主要是看到宝剑橡叶骑士的“GDW第三次世界大战系列中的陆军部队攻防力计算”一文,因此对这个兵棋非常感兴趣,恰好有位同好分享了公开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合集的规则,就花了两个月的业余时间翻译了一下。因水平有限,如有错漏及辞不达意之处,请指正。

这个系列兵棋发行于二十多年前,如今已经很难找到。ebay上似乎有二手品出售,rapidshare上似乎有素材或者规则下载,但因为其下载机制的改变,很难得到。不过要玩到这个作品还是可能的。网络战棋平台cyberspace、vassal和HPS的战棋工具软件ADC2都有这个游戏的module。其中cyberspace的地图是最漂亮、最接近原版的,vassal和ADC2的地图都是重做的,效果不是很好。

虽然我翻译了这份规则,但是条件有限,并未完整玩过这个兵棋游戏,自然也谈不上评论,只简单说说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感想。考虑到对规则体系的评价本身有相当部分是独立于兵棋的运行之外,不能由作品自证的,这些话应该也有愚者千言终一得之效吧。

我对这个兵棋最初的兴趣是来自那篇攻防力计算的文章。不过仔细看了规则后,这些内容的印象反而被淡化了。战斗力计算只是制作的设定,与整个系统的运行并无大的干系,就好比铸造某个部件的方法对操作一台机械很少会有影响。这些设定主要还是在使用杜普伊评价相对战斗力指数的理论。尽管美军内部一些人士对他在海湾战争中过高的伤亡估计嗤之以鼻,这套方法仍然已经成为多数战争模拟的基础理论。有了这一前提,即使攻防力数字直接照搬The Next War、NATO这类经典作品,对兵棋结构和运行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兵棋模拟战争某个方面的时候,可以精确、细致,也可以简约、抽象,但是要以自己的方式合理涵盖对象的主要方面。通俗地说,兵棋的模拟,主要就是要“意思意思”,但同时一定要“够意思”。如同战术和战略所涉及的问题有深度和广度之别,兵棋根据其模拟目的和对象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特点。

第三次世界大战合集规模庞大,气势恢宏,以一种少见的方式描绘了半个欧亚大陆的从外交纷争到核战争的全景。多战区战略的视角决定了这个系统的倾向是广度,因此外交折冲、政治态度、冲突走向、核战升级等纯军事以外的战争事务占了很大的比重,而战术甚至战役层面内很多内容就被简化了。因此,其陆军单位选择师/旅级别,航空兵以100架(苏联空军的师和美国空军的大队)为单位,除了一线作战部队,支援、后勤等部队一概阙如,兵力计算和相应的勤务机制也都是使用各种常用模式中较为简约的类型。

不过,涉及广泛的问题域,采用简约的机制,并不意味着简单,各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仍然是要不厌其烦加以描述的。

这个兵棋的外交部分可以说就是一个小型卡牌游戏,还能配合版图上的军队调动,表现力非常强。罗马尼亚在冷战后半期奉行半离心的亲西方政策,因此并不总是华约可靠的成员,特别是考虑到它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历次战争中的观望传统。巴尔干各国偏好搞小团体,再出一个协约国也是有可能的。伊朗巴列维王朝身后一片分崩离析,夹杂着什叶、逊尼派和波斯、阿拉伯的矛盾。如果说巴尔干是欧洲的火药桶,中东就是世界的火药桶,看看世界如何是从晨昏对峙走向遍地烽火吧。

作战方面虽然不再是唯一的重点,也采用了一些比较简约的机制,但并非简单抽象的。一周的回合仍然被分成四个阶段,双方各有三到四个行动轮,实际上已经赶上了那些一两天一回合的兵棋。行动轮如手工兵棋的传统安排,相互交错,两方可以有效互动,华约方面还分成两个梯次,苏联军事学说的进攻特征跃然纸上。前面说到这个兵棋的兵力设定理论相当详尽,但是对兵力的评价却并未细分,只是用不同等级的混乱来减低战斗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永久的伤亡减员还是暂时的混乱都可以看做是战斗力的减低,补给、补充在大尺度上都可以看做是重整的一部分,战斗力评价实际上并没变得很粗略。同样的,空中作战、后方勤务、海空运输、战区划分等等看着都是简约的机制,但是它们比我们通常所知道的要更有深度,主要的特征都描绘得很到位。

对于一个偏向广度的兵棋,与部队内部组成相比,兵力的规模和投送能力的设定要更加重要。即以一直众说纷纭的苏联而言,80年代末裁军前,苏军总共有180到190个师,远东(与中国接壤的地区)约50个师,东欧约30个师,南方(中亚、高加索)约30个师,国内(欧洲部分及腹地)约80个师。除去远东的驻军以外,其余所有的部队在这个兵棋里都处于战区,总计可以投入120到130个师。根据已公开的苏军资料,在开战一个月内可以在西方战区投入约50个师,三个月内再投入约70个师,基本上已经包括了苏军所有可以腾出的作战力量。考虑到苏军所有四类部队都可以在一个月内完成战备,那么决定兵力投入速度的主要限制可能交通瓶颈。两个月(设定时间)内大约可以投入80到90个师。在这个兵棋里,由于战区不局限于西方,而是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多个方向,所以交通瓶颈的问题可以明显缓解。这个兵棋系列里一共苏军一共投入大约120个师,与上述推论大致符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核战规则。我认为它至少超越了多数当下的电子兵棋。能够在兵棋里实践康恩的逐步升级理论的机会应该是不多的。有不少作品因为专注于战役战术层面,或者抱着战略核战没有胜利者的想法而忽略战略核打击。这个兵棋对核战的升级、策略和战略核打击做了细致的描述和设定。其中对战略核打击造成的影响,让我联想起电脑游戏The Day After的背景设定。战略核打击使战区各国社会、政治组织瓦解,资源枯竭,北半球充满辐射,由于交通断绝,巨大的电磁干扰阻绝了通信,军队消失在远方战区。经过几个月的恢复,幸存者们再度组织起来。由于物资、人力短缺,只能用仓库里淘汰的旧装备武装小型支队,出发穿越致命的辐射区,去寻找失踪的大军,回来帮助幸存者向南迁徙,躲避致命的核冬天。可以说,这个背景就是一部史诗,而这个兵棋的核战规则就是史诗的前传了。

这个兵棋是一套四合一的合版,其实如果分开,它们虽然仍然是相当优秀的作品,不过层面变了,评价标准也就变了。显然,只讨论欧洲战区的话,第三次世界大战第一作德国之战很难说就比1978年的The Next War要好,但四版合一就明显凸显出了与众不同之处。这个兵棋也提供了苏联军队的战区战略性战役的学说视角。如果说其它一些兵棋或者是关注战略而细节不能满足战役层面的观察,或者是细节很深入而规模只能满足战区内部的评价,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系列可以说是难得地从战略角度研究多战区的战区战略性战役的机会。

链接: 百度网盘 请输入提取码 密码: swv4

GDW第三次世界大战原版规则及素材

附上合集规则及我翻译的中译本

链接:百度网盘 请输入提取码
提取码:47nh

4 个赞

我在bgg的讨论里面好像看到了有大神做了亚洲的拓展,也加上了中东的一小部分地图。亚洲拓展里面有zg 日本,朝鲜,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diy一下,做一个完整的亚欧大陆哈哈

中规有,是您2011年9月翻译的,怎么给你?

1 个赞

我已经补上了,多谢了。

感谢mm大,mm大可以继续补档,旧论坛各种资源都可以补,反正帖子所有者可以改。

感谢分享,最近正好在研究VASSAL等电子兵棋,听楼主一说突然觉得最近入手的实体兵棋《末日彩排》与其有相似。希望我能把这款棋的规则研究清楚吧

感谢分享!下载备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