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美苏机械化战争 (FCRS玩家必读)

本文禁止二次转载!
原文节选至某桌面兵棋规则内的一个章节,这个兵棋和fcrs题材时间尺度类似,名字估计也不难猜。
这篇文章从条令触发梳理了美苏双方作战的方法,是很不错的文章,但是由于时间久远,出现一定错误和观点的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兵棋能花大篇幅讨论军事理论实为难能可贵。

所有苏联战术条令的基础都是进攻性的。就历史而言,自 1918 年以来,苏联就增加了很多其他的战术原则,作为最 佳抗击入侵的方式,并引以为傲。今天,苏联的进攻性条令被认为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出其不意;大量火力压制;高 速机动;以及 24 小时连续作战理论。出奇不意需借助短时间的进攻准备和最后一刻投入大量进攻单位。伪装和佯动 可在战术级别确保计划的机密,尤其是进攻之前的核打击。火力优势可通过在突破时压上大量常规炮火及核火力获得, 这并不同于二战时的火力集中。为了确保出击的出其不意,炮火准备时间很短,也很紧张密集。当上级指挥所指示了 优先目标之后,每个团级以上的指挥官都需要准备火力参与作战。机动速度由坦克和机械化步兵单位全速抵达突破点 来保证。面对障碍时,工兵必不可少。第一梯队单位在所有天气下日夜不断地持续进攻,直到资源耗尽。此时由新的 梯队越过第一梯队继续进攻。
对付反坦克威胁
近来反坦克武器飞速发展,引起了以坦克为重心军队的关注,在反坦克武器方面苏联可谓引领国。苏联计划人员认为 将会在作战中碰上大量的西方反坦克武器,因此发展了 3 种对抗措施:核攻击措施,主炮攻击措施,以及机动措施。 根据苏联的理论,部署核武器的威胁将迫使北约方将原本集中的、足以阻止苏联突破的反坦克武器分散,从而必须承 受暴露核目标的风险。如果实际运用了战术核武器(TNW),则会在北约步兵反坦克武器推进的路上制造一个辐射区, 阻止他们的推进。反之,苏联部队可以通过车辆运载完好地通过危险地域。如果选择主炮攻击措施,那么苏方将运用 大量的压制火力,迫使西方反坦克炮退出重要的突破区。在压制火力结束时,苏联会让推进单位配备装甲自行主炮, 和突破单位一起进行机械化突击。机动方案中则强调机械化部队实施机动快速的进攻。他们建议在后方由 BMP 履带 式步兵战车小组实施奇袭,结合伞降和空中机降部队扰乱对方视线。这种低密度的行动能够有效防止北约在某一个区 域集中火力。
以伤亡换取速度。苏联机械化坦克部队的进攻条令强调小单位层面的速度和压制效果,而不是火力和机动。因此,较 为严重的伤亡损失和孤立的单位被列为战争中的正常现象,是可被接受的。在进攻行动中,他们不会部署大型侧翼警 戒部队,只依赖于推进速度。为了保持推进的速度,在遇到顽强抵抗时,苏联条令要求从行进中实施进攻,并快速完 成战斗编组。为了进一步实施向前的机动,单位被编成最小的后勤补给队,携带 6 天的补给,以减少在战斗初期阶段 对后方梯队的依赖。
进攻行动的类型
苏联的进攻行动主要有 3 种类型:遭遇战(包括推进至接触);突破战和追击战。苏联认为以双方部队突然遭遇为特 点的遭遇战,是机动作战和核战中的最常见情况。他们的战术要求从行军线开始仓促进攻,其特征是敏捷迅速的机动。 希望藉此来使得同样毫无准备的敌军没有时间协同攻击单位,或给予密集的火力支援。
突破是针对防御方敌军的防线实施预有准备的攻击。它的目的是打入敌军后方地区,而不是为了夺取地形目标。突破 利用火力和人海战术为追击部队创造突入的空间。一旦越过了敌方主要防线,紧接着的战斗就是一系列的遭遇战。
追击不仅仅是进攻的一种形式,也是苏联的战争原则之一。攻击之前,苏联就制定追击计划,一旦团指挥官下令突破, 追击计划也开始执行。
追击的目的是全面摧毁敌方部队,而不是简单的跟踪。在追击过程中,团指挥官会进行各层面的行动控制和主炮部署, 直到在军团或方面军指挥所的命令下终止行动为止。
机动类型。在攻命中,苏联会部署 5 种机动的基本类型:单侧包围;双侧合围;突破;军团和方面军级别的突破和钳 形机动。单侧包围指面对阻碍利用包围来牵制敌军。进攻部队突破防御地区的薄弱环节,从而深入敌军后方。后续部队可以利用溃散的防线发动支援进攻,也可以首先实施主要进攻作为有力的牵制。双侧合围被认为是一种决定性的进 攻形式。苏联方压上大量的优势兵力,希望藉双侧合围使敌方部队陷入重围,从而摧毁它们。支援进攻可以诱使敌方 部队到达准备实施双向合围的进攻地点,然后令防御方陷入四面楚歌,或迫使他们进入核打击杀伤地区。在突破进攻 中,苏联对某一小分的前线压上大量火力值,突破拉的过长的防御线,同时在其他防线部分实施佯攻,使敌军无法在 真正的突破点集中兵力。一旦形成缺口,则可逐个击破敌方部队,因为他们的自由机动已经疲于四处奔波对付“佯攻”。

主炮支援。进攻中的主炮支援包括火力预备和支援火力。预备火力的目的是摧毁或破坏敌方防御阵地和指挥中心,它 非常依赖于全面的侦察。在实施核射击时,大约需要 20 分钟的常规预备火力。在非核环境中,预备火力可能持续 40 分钟乃至 1 个小时。当突击开始,支援火力首先对敌方防线中预先安排好的部分集中给予打击。这个阶段里,主炮仍 处于集中控制下,但是可以响应来自单位对“待命”射击任务的直接请求。随着进攻愈演愈烈,后续支援由向前推进 的炮阵继续代替。一次机动的支援主炮不得超过 1/3。当越过了敌方主炮位置且开始追击,主炮就不再集中控制,而是 配属给团指挥官,以便更灵活的运用。

基本机动单位:团。苏联师的主要组成单位,也是可以独立实施行动的最小单位,是机械化步兵团。在进攻中,它的 任务是尽可能的突破敌方直瞄支援主炮位置,然后根据需要实施追击。通常它以两个梯队实施进攻,第一梯队包括 2 个 摩托化步兵营,由 2 个来自团坦克营的坦克连负责增援;第二梯队包括 1 个摩托化步兵营,有可能有余下的坦克连 作为增援(也可能没有)。第二梯队通常位于第一梯队后面 3 到 6 公里处,可用于:增援第一梯队;翼侧包围敌军; 迂回肃清敌方旁路防御;或对团侧翼的威胁实施反击。作为辅助攻击的一部分,这个团正面可展开为 10 到 15 公里。 当作为主攻的一部分时,它正面可展开为 8 公里,而实际进攻范围为 4 公里。
团可以独立实施机动接敌,或作为师推进的一部分。如果作为师机动的一部分,可以为它分配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线, 且通常部署 1 个营作为前方警戒。在进攻中,团的第一梯队从掩护位置开始进攻,而将团的警戒任务留给反坦克预备 队。敌方最顽固的位置(hedgehog:刺猬,此处指什么??)由第一梯队迂回和掩蔽。如果找到薄弱环节,立即部署 第二梯队包围并歼灭敌方部队。团长还可以集中他的坦克营,利用它赶到撤退中的敌方纵队后面,切断敌方部队。火 力支援由建制迫击炮、团属 122 毫米口径炮阵,以及来自师和军团直瞄射击支援单位的团主炮群提供。

部署团的时间。在侦察部队遇到对手的一个小时内,可以由推进中的团和一个营实施仓促进攻。突击营可以在掩护下 尽可能的接近敌人——乃至靠近 1 公里以内。在支援主炮的火力掩护下,营可以利用坦克武器、“萨格尔”导弹和 BMP 履带式步兵战车的 73 毫米口径炮射击。主炮的预备火力,包括发烟和非持久性烟幕,在 10 到 20 分钟可共发射 2,000 发炮弹。营将穿过烟幕实施攻击,步兵仍保持上车状态,以此来尝试打垮敌军。

预有准备的进攻。如果仓促进攻失败,团可以掘壕作战,牵制住敌军,等待第二梯队实施预有准备的进攻。已接敌的 团将为突击部队确定敌方障碍和反坦克武器的位置。在突击团和工兵向前机动时,将实施 25 到 30 分钟的预备火力 来压制防御敌军。当他们靠近敌军 100 米以内,火力将切换到更深位置的目标。坦克总是突击的先头部队,并在机动 时射击。如果发现了重大目标,整个坦克排或坦克连都将投入短停作战(4 到 8 秒)。炮兵将尝试压制反坦克防御部 队,如果失败,步兵可以下车,对反坦克点实施近战。BMP 履带式步兵战车跟随步兵提供支援,而坦克继续高速前进, 在两军之间的危险地带打开缺口。少数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射击并机动,但是绝不会在连以下层面实施。如果可能,预 有准备的进攻应在夜间进行。在夜幕中,步兵可以先于装甲兵发动进攻。尽量减少预备火力,以确保出其不意。为了 减少混乱,应采用纵队队形保持简单机动。在白天通常只有第二梯队单位共过突击点。
坦克团的运用。在实施突破时,摩托化步兵师的坦克团通常作为第二梯队单位部署。因为有重型装甲的保护,核袭击 后,坦克团是最适于快速推进通过沾染区的单位。作为扩张单位,它可以用于追击,并可高速包抄敌方侧翼。如果作 为第一梯队,那么必须有非常适于装甲作战的环境,或预期会发生核袭击。

摩托化步兵营。摩托化步兵营通常将它的连成几何队形编队实施进攻:并行;倒楔形;楔形;或纵队。最常见的是在 第一梯队部署 2 个连(由 2 个坦克排负责增援)齐头并进,而将第 3 个连和其余坦克排编进第二梯队(倒楔形)。 可编入来自团和师的工兵和反坦克武器。作为营主要力量的一部分,它可攻击正面 1000 到 1500 米的范围;而作为 辅助攻击它可覆盖 1700 到 2300 米的范围。第二梯队将在第一梯队后面 800 米的位置。

连级战术。连突命中的排可覆盖前方宽 500 到 800 米的范围,以坦克排为先头部队。各排齐头并进,每个排的攻击 范围宽 150 到 250 米。先头连之后 400 米有建制营迫击炮支援,而营的反坦克资源准备支援受威胁的侧翼。攻击 为乘车作战,步兵从车辆武器舱内向外射击。只有作为连且压制反坦克防御时,步兵才下车。攻陷位置无需巩固,而 是经过小的重组快速通过。如果战斗依计划发展,苏联将在进攻了预有准备防御后的前 6 到 12 小时内,深入 12 到 15 公里,然后保持每小时 3 到 4 公里的推进速度。
追击。在突破后的追击阶段,部署第二梯队坦克单位保持对撤退敌军的直接压力,其他坦克单位继续起头并进,推进 并袭击敌军侧翼,切断敌方的撤退路径。此时可以由空中机动部队协助,利用敌军的防御松散赶到敌军后方,一举夺 取关键桥梁和扼要。

苏联进攻条令中的弱点
苏联进攻条令中有几项明显的弱点:

  1. 单位通常都按照几何形队形,以便控制,甚至遭到阻力也很少实施射击并机动。
  2. 为了保证速度,苏联更愿意从行进中进攻,而不是暂缓仓促进攻等待良好的火力支援。
  3. 为了保持势头,他们宁可接受惨重伤亡,也要经过可能非常危险的敌军集中区域。
  4. 在接敌机动过程中,不充分的侦察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地形和敌方态势,从而作出错误部署。
  5. 缺乏预有准备的进攻。仓促集中的预备火力可能无效,对很多敌军位置不能精确定位,完全准备好的在射程内的火 器可能不超过 2/3。
    苏联条令的经历。苏联在中东的附庸国都遵守苏联的进攻条令,但实施起来并不理想。1973 年,叙利亚的遭遇说明了 完全照搬书上的规定,而不充分利用强大坦克国家的优势,不去迷惑敌方观察,这样的进攻几乎等于自杀。在西奈前 线,可以断言,埃及并没有真的使用苏联条令。除了跨苏伊士运河之外,埃及在其谨慎推进过程中并没有应用苏联的 突破和追击战术。对此,最符合逻辑的解释是,他们没有激进的推进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实际上,在对付以色列 人方面,埃及发展了自己的战术。他们的进攻包括,起初主要由步兵徒步冲击,后面以坦克和主炮跟进。最先的行动 由地对空导弹实施掩护,并由上百枚单兵“萨格尔”反坦克导弹来支援。在后续的“坦克”战当中,埃及人发现,他 们的无支援装甲车辆,几乎可以完全和以色列的坦克对抗。
    美国的发展
    在战场的另一方,美国陆军最新的进攻条令,大部分都直接从以色列 1973 年 10 月的作战经验总结而来。但是,作 战系统的基石仍是美国式的——只要可能,就以火力代替人员进攻。陆军这一条令是对越战的总结,当时,师长可以 调动大约 18 个野战炮兵营,外加直升机母舰、战术空军和海军火力支援。这样,陆军几乎类似一支海军陆战队,与 丛林、棚屋、水牛和人群,以及偶尔遇到的敌军(如果他们留下来观看“礼花表演”)作战。美国指挥官都沿袭了这一 传统,依赖于炮兵火力支援在进攻态势中提供最为“令人震惊”的效果,尤其是,即使在本地作战中,大多数指挥官 都不可能在一次进攻中获得条令中规定的 6:1 的优势。
    美国的基本机动作战单位。美国一个师的基本建制单位是营特混大队。它由一个机械化营或装甲营,以及与其相反类 型的连组成。通过这样的互换,装甲营将可以控制 2 个坦克连和一个机械化连,而机械化营可以控制 2 个机械化连 和 1 个坦克连。在新的“师重组研究(DRS)”中,营和连的规模都比以前更小。现在,组织联合部队的协同成为营 长的职责,而非较大单位下的可以控制一组坦克和数个步兵排的连长。这样,连可以作为完整的单位作战。
    美国指挥控制。美国条令要求旅长和营长“指挥战斗”,由他们下达目标、协同火力,指挥下属单位。营长根据任务来 配属联合部队,并综合调配步兵、炮兵、坦克、攻击直升机、空中单位、工兵、防空兵和实施电子战。连长指挥连队 “实施作战”,基本只关注掩护、埋伏、压制和单位合作的技术层面。由于美国部队希望能够在火力数量上获得优势,因此必须计算每一枚炮弹的射击,因此所有建制主炮和支援武器系统的射击和分配都由营级和连级指挥官控制。现在 指挥官们都希望能像苏联那样,能够直接指挥前方的装甲车辆,而不必像以前那样,相对奢侈的等待来自指挥所的命 令。
    美国条令和“下一次战争”
    在欧洲想定中,美国陆军并没有预计到进攻行动的最佳时机。认识到可能必须在数量处于劣势时实施进攻的风险,陆 军条令书面建议指挥官“只有预期到最终能够决定性胜出敌方,或能够夺取对更大战场有重要意义的目标时,才可以 进攻”。陆军进攻条令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苏联进攻条令强调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压制敌方防御火力;休克战术—— 通过速度、出其不意和猛攻;对胜利的增援;插入敌军后方;不断追击。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微妙的差异,譬如美国 特别强调了对敌方防空武器的压制,因为美国就依赖于战术空中支援。
    美国条令注重的基本进攻武器是坦克,因此协同作战部队的很多其他要素必须支援坦克的推进。此外还有一些常规的 支援单位,包括广泛利用攻击直升机警戒开放的侧翼,提供快速增援,更深插入和扫清敌方侧翼。
    美国和苏联的条令差异。在各种形式的进攻作战中,苏联和美国的立场有着很大分歧。在机动至接敌中,美国陆军条 令强调以尽可能少的兵力接敌,避免伤亡。推进行动通常“极具挑衅性”,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谨慎的过程。它需要由“掩 护系统”来配合——这是对跃进机动的新的称谓。掩护通常由排自己来实施,包括被掩护的机动中要素,和另一个负 责掩护的要素,后者一旦直接和敌方接触,即使损失自己也要保护前者。和敌方接触之后,鼓励指挥官为了保持势头 而采取仓促进攻。与苏联的仓促进攻相反,美国单位可尽可能的运用火力,包括飞机和直升机来展开态势。理论上, 仓促进攻应该能够运用火力遏制住敌方的前方部队,找出缝隙和薄弱点,并能在侧翼打开缺口。预有准备的进攻只是 之前的准备和仓促进攻不同。和苏联突破相似,它的目标是从狭路突破而深入到敌军后方。扩张通常由原来没有任务 的部队实施,但是在欧洲战场环境中这很难实现。与苏联的梯队系统不同,美国指挥官很少有预备队,只能尽可能的 保留一些部队来保证一些灵活性和继续作战的力量。
    理论上,一个营特混大队以两路推进,两个连作为先头单位,而一个留在后面预备。营进攻的目标是通过孤立和摧毁 几个战略要点,来突破苏联防线,打开扩张的缺口。特混大队会尝试利用烟幕和火力将苏联单位从他们的支援中孤立 出来,一次攻下一个连战略要点。同时,特混大队的推进会尽可能的利用掩护地形躲避敌方火力,然后通过射击并机 动靠近目标。预先应该经过全面的侦察,找到抵达目标最少抵抗的路径。在攻克并巩固了一个战略要点之后,可以以 相似的方式,从后方攻克其他要点。根据防御准备的强度,特混大队可以分为 2 或 3 个要素。突击队,由步兵排组 成,伴以工兵支援,插入战略要点。支援部队包括坦克、步兵、工兵、“陶”式导弹,和迫击炮一起提供掩护火力。如 果遇到大的障碍,譬如雷场,则由开路单位为突击队打开通路。特混大队的预备队主要包括坦克,可以用来扩张或肃 清战略要点。这个预备队通常是原支援部队的一部分。
    美国主炮支援。先头连通常拥有及时的主炮支援,该支援由 6 或 8 个 155 毫米口径榴弹炮组成的“专属连”提供。 连和连之间通信不断。这一系统可以做出及时的响应,压制敌方反坦克导弹,牺牲一点准确性而换取重要态势中的速 度和炮火数量。主炮支援是非常灵活的,营长拥有非常广泛的各种选择。根据师的优先级,这个营可能由一个拥有 32 个 155 毫米口径榴弹炮的营给予直接支援,或者由所有来自军野战炮兵群的师属主炮,即 96 个 155 毫米口径榴弹 炮和 12 个 8 英寸口径榴弹炮,加上额外的主炮给予总体支援。但是,如果主炮支援非常紧张,那么一个单位不能期 望长时间内都能为自己提供重度的支援。在严格的优先基础上,也可能利用攻击直升机和战术空中单位。
    美国进攻方法。美国进攻条令中,也仍然强调实施细致的预先侦察,以精确定位敌方武器,即使在运动战中给予类似 行动的时间不可能很长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准确实施这样的侦察,那么负责进攻的指挥官将掌握珍贵的情报,使他能 够针对性的部署他的部队,最大化的利用地形优势。指挥官机动计划的要素主要有 6 点:在掩护下接近敌军;在态势 和地形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乘车推进;快速通过开阔地区;机动到敌军战略要点的后方;利用射击并机动推进; 正面隘路突破。由于强调根据地形机动,美军从不部署为几何形队形。一旦抵达目标、敌方位置或某种主要地形特征, 进攻中的单位就会实施巩固。巩固涉及防御姿态下的重组和再补给,以此来准备继续进攻或实施反攻。
    以色列背景。在中东,以色列国防军率先应用了小型单位的战术,这正是目前美国陆军所采用的战术条令。1973 战争 的初始,以色列国防军以全坦克编队进攻阿拉伯单位,并伴以空中支援。但结果遭到来自阿拉伯反坦克和反空中导弹 部队的重创,这使得以色列重新采用了联合部队条令。在压制反坦克导弹以及近距离的地空导弹行动中,野战炮兵扮 演了重要的角色,机械化炮兵的作用重新被正视,不再跟在坦克后面饱受扬尘之苦,而是和坦克一起,或在它们前面 推进,加强压制火力。装甲部队创造了一种专门对付苏制反坦克导弹的技术。他们在每个排中指定一辆坦克作为“萨 格尔监视者”。这辆车辆掩护整个排,并向排发出警告有反坦克导弹来袭。在排实施规避行动时,“萨格尔监视者”坦 克则向反坦克导弹炮手大概的位置射击。由于萨格尔导弹很难控制,炮手是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如果成功扰乱了炮 手的注意力,那么炮手很可能失去对导弹的有效控制,或矫正导弹的飞行路线而使导弹撞毁。规避战术包括躲在掩护 地形之后,改变行军方向使敌军无从判断路径,或在导弹命中之前急速转向。萨格尔飞行速度很慢,最大射程约为 3000 米(27 秒),因此有充足的时间来实施规避或射击,或这两者同时进行。
    苏联防御作战
    苏联认为防御只是一个暂时的态势,实施防御只是为了部队进行整编以便继续进攻。但是,他们仍有一套全面的防御 条令,该条令主要基于反坦克战术。预有准备的防御包括“防御地带”,由营中的迫击炮、坦克和主炮单位自己互相给 予支援。每个“防御地带”都有相关的障碍带或雷场,将进攻部队引入反坦克杀伤区。
    警戒区。进攻方首先会遇到苏联的警戒区。这里主要包括侦察和牵制部队,一般由正面 8-12 公里的一个营负责。警 戒区通常由第二梯队的摩托化步兵团在没有接敌的时候部署在大部队前方 25 公里处。这个团还会沿着警戒区边缘依 次部署作战前哨站,前哨站由它的第二梯队单位构成。警戒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牵制敌方插入。
    主防御带。主防御带位于警戒区后面,通常在沿着自然障碍线的位置。它最长可达 15 公里纵深,并由第一梯队摩托 化步兵单位负责。第二防御带,通常包括以实施准备但无人看护的地区,位于主防御带背后 8-10 公里处。它作为指 挥、预备队和主炮区,一旦主防御带被突破,那里的部队就退守到此处。第三个防御带位于再后面的 8 到 10 公里处, 包括军级别的反攻部队。由于深入强调反坦克防御,主要的装甲推进路线都由师和军资源增援,因此正面每千米可以 集中最多 25 个主炮或导弹系统的火力。
    防御方法。在团或团以下级别,苏联指挥官都遵守以下原则:即使遭到迂回攻击,第一梯队单位也要坚守住自己的位 置;敌方坦克是首先要打击的目标;障碍和射击计划必须同时以诱敌深入为目标;所有第二梯队拥有坦克和反坦克预 备队,以便阻挡插入,发动反攻。在更高级别,指挥官主要负责预备队的进攻和反攻部署。炮兵对防御的支援,必须 按照战场上最高指挥官的射击计划来实施。射击任务集中控制,并根据以下优先原则配置:1. 反炮阵袭击(尤其要对 抗具有核射击能力的单位);2. 压制敌方指挥所;3. 阻断敌方纵队;4. 打乱敌方部署;5. 支援接敌单位的最终防御射 击;6. 歼灭插入的敌方单位;7. 反攻火力准备;8. 己方单位之间障碍或缺口的掩护射击;9. 核弹药制造沾染区;10. 发烟遮障敌方观察;以及 11. 夜间照明。
    团级进攻建制(原文是 Offensive:进攻,但疑有误,应为“defensive:防御”)。第一梯队摩托化步兵团防御正面宽 10 到 15 公里,纵深为 8 到 10 公里。它将 2 个营配属给第一梯队,1 个营留给第二梯队。团坦克营通常大量用 于反攻,但某些资源也可部署用于支援战略要点。团主炮群最多可包括 4 个营,这 4 个营中包括师资源和多管火箭 发射架。团防化单位,反坦克预备队和反攻部队都属于第二梯队。进攻中的敌方单位很快就会遭遇来自迫击炮和主炮 的间瞄火力,跟着就是最大射程的反坦克武器射击。任何插入都会遇到第二梯队和就地反攻的阻障。如果团的一部分 被突破,师坦克团会协同师炮兵群实施进一步反攻。坦克团保持分散,直到躲避的进攻单位变成了利于核攻击的目标。

防御类型。防御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之一实施——机动(仓促)防御或阵地防御。在师级以下,很少实施机动防御。 机动防御需要依赖大量火力(包括核射击)来摧毁敌军。通常单位是疏开的,但时刻准备好一旦接到命令就回复进攻 姿态。更典型的防御是阵地防御,强调在工兵的协助下构筑防御工事。单位足够散开以避免核袭击,但是又必须在彼 此能够支援到的范围内。摩托化步兵营总是会利用某些阵地防御的变形。通常他们会防守一个宽 5000 到 7500 米, 纵深 4000 米的地区。它还会保护一个装甲通道,确保自己对这一地区的火力与邻接营的火力交叠。第一梯队步兵连 在正面防线战略要点部署 2 个排,每要点中 1 个排,并用剩下的排在其后面 450 米处建立第二条防线。营属其余连队编成第二梯队,位于再后面大约 1 公里处。如果时间允许,还要构筑更多的障碍并架设通信线路。
撤退。如果防御方部队必须作为整体向后机动的一部分实施撤退,通常会部署一个摩托化步兵团作为师的掩护部队。 师通常在夜间掩护部队实施反攻时和它断开联系,而反攻可能由核射击或传统火力支援。在师撤退到下一条防线时, 掩护部队在中间防线实施牵制行动,阻滞攻击方的速度。
美国防御条令
在战役级别,美国针对欧洲的防御条令可谓非常冒险。主要的苏联插入由装甲骑兵重型掩护部队来牵制,通常由额外 的机动营和炮兵负责支援,并在师前方 10-12 公里宽的地带,由每一个“未分配任务”的营来阻滞。这是基于“在一 个隘路前线,6-8 个营可以对抗 20-25 个苏联第一梯队营的进攻”理论。当然,这样将使师的侧翼非常脆弱,没有可 用的预备队,而进攻正面紧张防御的营可能受到每公里 70-100 苏联主炮的袭击。只要在数量上苏联对美国没有超过 3 对 1(优势地形中可以 1 挡 5),美国计划人员就有自信能够以这样的部署击败苏联的突击。这种战术对师长有很高 的要求,他必须根据可能并不全面的情报来进行重大决策,而无论如何,都有可能令他的部队陷入包围,或成为核武 器的目标。
防御区。美国防御条令规定了 3 种组织地区:掩护部队地区、主战地区和后方地区。增援装甲骑兵的掩护部队部署在 大部队的前方,越往前越好。它有 4 个主要任务:1. 确定主要敌军的火力值和推进轴线;实施佯动,以确定敌方大部 队的位置;3. 迫使敌军在遭遇大部队之前更换防空伞的位置;4. 争取空间和时间,使得大部队能够从容部署单位,实 施预有准备的防御。美国指挥官希望掩护部队能够将苏联遭受损耗,从而使自己真正能够获得数量 3:1 的优势。为了 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想办法吸引进攻部队离开它们的防空和主炮支援,从而使它们陷入美国主炮、战术空中单位和进 攻直升机的洗礼中。
主战地区。主战地区是实施“弹性”防御的地区,利用坦克和反坦克导弹在最远射程射击,从而在敌军靠近之前进一 步削弱它们。主战地区中的反攻包括将单位部署到推进敌军的翼侧和后方,通过远程火力歼灭敌军。还有专门用来迷 惑后方梯队和指挥所的搜索反击。对于后方地区的防御,美国条令将重点放在消防队一样的空中骑兵单位上,并要求 增强单位自卫的能力训练。
作战位置。旅长和营长通过选择“作战位置”来指挥防御,“作战位置”通常指关键地形,从这里根据战场态势由单位 进行防御、支援或进攻。作战位置的控制从一个排到一个营不等,本质上是临时的据点。它和战略要点不同,只是能 够使建制武器能够最大化发挥效力的位置。陆军上校可能希望协同主炮能够尽早的向敌方射击。他还要负责部署所配 属的直升机,或者将敌军吸引到直瞄火力范围内,或者将反坦克导弹队输送到薄弱环节。随着战事发展,这些指挥官 还要指挥战术空中单位的支援,根据态势和地形配置机械营或装甲营的增援。
连级防御。连长观察每个武器的位置,以最小的损伤提供最强的掩护。连长要负责实施前方防御,其中包括若干要素, 例如伏击、掩护、掩蔽、“先发制人的射击”等等,都是连长要考虑的问题。坦克和反坦克导弹是防御的支柱。在较低 级别(连和营),典型的防御行动的开始会是营侦查单位从远程向苏联车辆发射激光制导射线。最高优先级的目标是回 合式侦查“萨格尔”车辆和 BMP 履带式步兵战车,因为它们配备的反坦克制导导弹会从远程造成极大破坏。随着苏 联军队突破自然和人工障碍,美国部队在利用“陶”式反坦克导弹和坦克主炮造成最大化伤害之后,将退守到第二作 战位置。利用掩护和烟幕,连队会抵达新的作战位置,并进行简单补给和医疗。在交战的后期时机成熟时,战术空中 单位也会进入营的射击计划。为了暂时迟滞苏联的第二梯队,营长会请求师资源用野战主炮(155 毫米口径,每回合 布设 36 枚反步兵雷或 9 枚反坦克雷)或直升机(每架直升机 160 枚雷,速度 80 到 90 节时布设地区为 20*300 米)布设“临时性”雷场。随着敌军向主战位置推进,攻击直升机将被无线电导引到敌军翼侧,实施“陶”式反坦克 导弹射击,最远射程可达 3,750 米。在理想条件下,苏军将遭受严重损伤,他们的进攻也可能受挫乃至失败。这里有 一个关键词“理想条件下”。现实中,有很多内部和外部因素会严重影响态势。目前,美国战场工兵并没有足够的地面 机动设备来提供良好的障碍,构筑工事。同样,和苏军的远程交战很可能由于弹目射击而变得无效,从而进一步削弱 防御。多年来,德国境内的战争经常由于“天然烟幕”雾气而使远程武器的效力下降(夏季,有 4 天平均每天 3.2 小 时;秋季,有 30 天平均每天 5 小时;冬季,有 33 天平均每天 6 小时;春季,有 11 天平均每天 3.6 小时)。苏联的第一和第二梯队攻击可能间隔很短,这样的“24 小时作战”使得美军几乎没有时间来整编部队,补充补给。苏联 的电子战资源可以干扰营和连之间的重要无线电通信,破坏有效协同。对于在高度紧张环境下作战的情况,美国营的 装备可能有些匮乏,具体包括:履带式战斗支援车辆和重型车辆回收;充足的发烟弹药;至少装备了 30 毫米口径军 械的步兵战车(因为机械化步兵战车 MICV 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因此不再在实战中使用);以及化学隔离的设施。 当然,战术空中单位、直升机和主炮的支援都回修正这个方程,使最后的结果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除了由化学和 电子支援在能见度降低的条件下进攻外,苏联可能在推进梯队中部署工兵,在 30 到 60 分钟内突破障碍,通过坦克 壕沟,在 0 到 30 分钟内从雷场中打开通路——这一切取决于他们所能接受的伤亡程度。最后,攻击直升机无法在雾 中实施超低空飞行,而在能够实施随地形飞行的情况下,又会成为苏联直瞄支援火力的主要目标。
美军撤退。美国的撤退行动和苏联的极其相似。掩护部队继续留下牵制敌军,而大部队退守到第二防线。但是,美国 条令更强调用特种单位来实施牵制行动,更强调部队任务的效率。在撤退中,如果敌方压力不足以对营的机动造成威 胁,则由装甲骑兵和直升机来掩护大部队的撤离。
特种作战
在战术空中打击、空中机动和空降、以及直升机武装支援行动中,东方和西方都计划大量运用空中支援来实施地面警 戒。苏联的对敌攻击飞机包括“米格-21”和“米格-23”,可以投放核弹、常规炸弹和火箭。更新型的“苏-19”有能力 在西方空中搜索雷达下隐形飞行,并利用非常低的飞行轨迹实施纵深插入。美国军方领导人预计,虽然对比自己高性 能的飞机,苏联的飞机本质上还是稍逊一筹,但已经可以在需要的地方获得区域空中优势。米-24 武装直升机可以提 供直升机武装支援。它们可以装备无线电制导的“斯瓦特”反坦克导弹,火箭吊舱以及 23 毫米口径机炮。“米-24” 还可以运载 8 名武装人员实施空中突击任务。虽然空中机动行动通常由常规摩托化步兵部队或空降部队实施,但有消 息说,苏联可能正在训练专业部分队来承担空中突击的角色。空中机动和空降行动都是为了向推进中的装甲纵队提供 支援。大部分的营级任务目标很局限,譬如切断敌军撤退路线,占领要点桥梁。可以将营投放到敌军战线后面最远 160 公里处,而团的这一距离可增加到 320 公里。空降单位拥有建制重型迫击炮和多管火箭发射架,以及“萨格尔”反坦 克导弹和 BMD 空降步兵战车——本质上,这是缩小比例的 BMP 步兵战车。
空中支援。美国陆军坚持认为,如果没有空军的协助,就不可能赢得地面上的胜利。美国空军的高性能飞机通常需要: 赢得空中优势(F-15 战斗机);提供侦察(RF-4C 侦察机);以及实施战场遮断(F-111 战斗机)。近距空中支援由新 型的 A-10 对地攻击机提供,据估计,它每一次经过静止坦克上方,就可造成 33% 的杀伤。如果没有 SA 7 或 9 导 弹系统或 ZSU-23-4 自行防空主炮系统,那么 A-10 对地攻击机每经过一次坦克上方,有 13% 被命中的可能。美国 的近距空中支援直接由“空中前进控制官(FAC)”指挥,他可以看到距目标的距离,或接到营的指挥。但是,以色列 从最近的经验中发现,地面的“空中前进控制官”指挥任务已经成为近距空中支援规则的一种例外形式。在任何情况 下,空军都拥有各类弹药来和苏联地面部队交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小牛”制导武器(装备于 F-4、A-10 和 F-5), 它具有 90% 的杀伤力,场外距离可达 20 公里。
攻击直升机。截至 1982 年,美国陆军有 1050 架“眼镜蛇”攻击直升机装备了“陶”式反坦克导弹。“眼镜蛇”是 一个经过测试并证实有效的系统的升级和改进。它最多可携带 8 枚“陶”式导弹,或同时装备“陶”式导弹和 2.75 英 寸火箭。它的前下方炮塔结构中可装载一座 7.62 毫米口径微型机炮,以及一个 40 毫米口径榴弹发射器。八十年代 中,它由更先进的“先进攻击直升机(AAH)”代替,这种直升机可以搭载 12-16 枚“海尔法”末段制导反坦克导弹, 射程达 8000 米,以及一座新型 30 毫米口径机炮。自越战以来,美国陆军在进攻和突击直升机方面就处于世界领先 水平。尽管在欧洲不会一直保持同样的空中优势,但是当前的条令中已经强调了可能遇上的防空威胁。每一支机械化 步兵营都能够卸载部队实施空中机动行动,其形式可能是后方奇袭,部队的经济行动,或重要地区的紧急增援。在德 国,直升机行动最可能出现的障碍就是天气。最高限度在 200 英尺以下,能见度不足 1 英里,将严重限制攻击直升 机机动以及和目标交战的能力。
电子战。近年来,电子战的作用越来越令人关注。和 1973 年中东地区的战事相比,在下一次欧洲战争中,“电子战” 的各个方面都对作战和指挥控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方面和“子集”包括:电子支援措施(ESM——主要为信号情报);电子对抗措施(ECM——干扰和迷惑);以及电子对抗-反对抗(ECCM——信号安全)。
苏联电子战设备
苏联电子战设备没有西方的精密,但更加强力,且数量更多。在 1973 年 10 月的战争中,埃及使用了苏制设备和技 术,利用无线电测向装置有效地以主炮射击了以色列指挥所和主炮单位。大多数情况下,可通过数分钟即确定主炮方 位。苏联的效率更高,能够在 5 到 10 分钟内发现西方传输目标。利用主动干扰,苏联希望能够在重大战役中压制整 个旅和营的无线电网,以此来破坏美国指挥官的主要控制方式。另一方面,与西方军队相比,苏联对无线电通信的依 赖性较低。在战术层面更常利用目视信号,包括焰火。大量运用阶段性进攻计划以及人员运动通信,也能减少对无线 电通信的需求。大部分苏联的传输是连续波——也就是说,他们使用摩尔斯电码——在干扰中,这比西方国家的调频 语音无线电通信更为有效。
美国电子战设备
现在美国的电子对抗能力还没有达到苏联标准,大约到 1989 年中期一批新设备可投入使用,届时能够有效地解决某 些问题。美国的电子支援措施通常为高精度的,是为了向指挥官尽可能多的提供战术情报,但这需要在苏联没有实施 干扰的情况下。电子对抗-反对抗措施是美国陆军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每辆战斗车辆都拥有一个或多个语音电台,自 然士兵也会使用它们。结果是,苏联的电子支援设备能够非常容易地确认美国网并得到有用的情报信息。保密语音(即 扰频器)设备下配给连长,解决了部分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必须牺牲通信距离和可靠性,而且更显出了具备这些性 能基站的重要性。
核设施与毒气。在未来欧洲战术环境下,必须认识到核生化(NBC)战的影响。生物武器可投到地面,其影响甚至会 摧毁家乡,这是一种恶劣的罪行。另一方面,化学弹是苏联常规计划和核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苏联条令将重点 放在由飞机、主炮或火箭弹药投放的有毒化学制剂上。他们可能在敌方部队推进或撤退的路线上投放持久性化学制剂, 来设置污染障碍,尤其强调阻止敌军从苏联单位的追命中逃脱。这些化学制剂的浓度在有利天气条件下能够持续 8 到 12 小时。除了制剂明显的神经和疱疹效果外,苏联还希望通过迫使暴露在污染区内的部队不得不长时间穿着面具或防 护服,而感受到空气稀薄和热度带来的压力,从而给敌军造成伤亡。大部分西方士兵,除了西德和英国以外,都没有 专门训练在核生化环境中作战。与此相反,苏联单位视核生化条件为常规战术态势,且相应调整了他们的训练。苏联 坦克和装甲人员输送车都拥有高气压系统,能够使乘员无面具或防护服穿过污染区,抵达正常条件的目的地。从防御 上来说,苏联会布设化学地雷,使进攻方必须戴上面具,穿上防护服实施进攻,从而更容易疲乏。在每个梯队指挥中, 苏联都能够快速得到大量的化学洗消支援。
美国化学能力。按照苏联的标准,美国进攻型化学能力非常弱。它仅仅局限在所谓“双元弹药”方面,这种弹药中, 各种化学成分分离地分别填入常规药舱中,在弹药飞行时使成分混合,且在爆炸之前产生毒气。战时,美国指挥官在 得到化学能力之前必然有一段时间。防御态势非常糟糕。美国陆军化学部,原本几乎在 5 年之前解散,但因为 1973 年 从获得的苏制埃及车辆中发现了大量核生化和防护设备,又开始重新组建。必须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苏联在非常认 真地进行核生化备战,现在美国陆军也开始发放化学防护服装和防毒面具了。这些服装,看上去粗糙,但并不经济, 如同普通的军装,但加入了化学中和制剂以及防护层。可以防烟防气,但在油、脂或阳光下有效性降低,每次化学攻 击后必须重新加入中和介质。净化单位的前身是所有预备连,现在实验性的编入了常规部队,虽然在规模上还远远不 如苏联的部队。核生化环境下的作战紧张程度很难描述,除非真正戴上防毒面具,然后尝试一个简单任务,例如用步 枪瞄准,或通过无线电通信,才能有实际的感受。
苏联核设施。欧洲储备有足够的战术核武器(TNW),以战区中的每一个参战营,甚至参战连为潜在目标。总的来说, 苏联战术核武器吨位大(超过 20 千吨当量),而且辐射程度强。苏联认为这是大规模杀伤武器,在开始的部署中还对 其有一些政治约束。然而,一旦核战的信号出现,对于战术核武器的使用苏联并没有设置任何障碍。大部分苏联战术 核武器的投送系统或者是导弹,或者是飞机。但有证据表明他们的某些较大主炮也具备核能力。在核战争中,苏联可 以将战术核武器作为战场上主要的杀伤方式。在大规模进攻中,他们核打击的优先顺序为:1)摧毁敌方核投放手段;2)火力准备;3)减少敌方保护区;4)压制敌方反攻;5)破坏敌方预备队和部队的集中。他们自己的部队则在装甲 车辆上通过沾染区,以充分发挥核打击的效果。
美国核设施。长期以来,美国都相信战术核武器设施的使用原则是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这个概念指导下,美国通常 小范围部署核武器,主要用于破坏指挥所或重要后勤中心,并利用吹倒的树木制造障碍。为了尽量降低(平民的)辐 射杀伤和间接损害,美国更倾向于使用小当量或次当量的空爆弹。强辐射(ER)弹头,也就是所谓“中子弹”的发展, 并没有改变基本条令。区别只在于强辐射弹头是通过强大的辐射达到预期效果,而非爆炸。在针对坦克型目标(主要 为苏联威胁)时,这种武器非常有效,且相对给处于爆炸区内的附近平民造成的损伤较小。例如,一枚 1 千吨当量的 强辐射弹头,在使坦克乘员失能方面,其辐射效果相当于 10 千吨当量的裂变弹头——700 米。但是,裂变弹头摧毁 的城市将覆盖 1200 米,但强辐射弹头只会影响到 400 米范围。美国陆军可以通过“长矛”导弹和 8 英寸自行榴弹 炮投放强辐射弹头。尽管取得了这一技术突破,在利用常规地面部队部署战术核武器,或者认真训练部队实施核战方 面,西方也仍然在发展更为激进的条令。
城市地区
在高度城市化的欧洲,有一种地区越来越重要,这就是“多建筑物地区作战(MOBA)”。与西方不大重视“多建筑物 地区作战”相反,苏联在过去的 15 年中全面研究了这一问题,并相应调整了训练计划。多建筑物地区作战的一些显 著特性是:1)战术优势向人力密集的军队转移;2)远程武器一半被局限在 500 米射程以内;3)无线电通信效力降 低干扰指挥控制;4)超过正常水平的弹药消耗量带来的后勤瓶颈;以及 5)平民难民会放大指挥和协同问题。
苏联城市作战。苏联预计在推进轴线上,至少每 50 公里就会遇到 1 座城市。尽管他们希望绕开这些城市以保证推进 速度,但他们也意识到不能永远绕开这些地区。1945 年战争的前两个月,苏联通过直接突击从德国手中夺取了 300 座 城镇和城市。可以推测,下一次他们能更容易的完成任务。除了发展了城市战专门的训练项目外,苏联还对于在城市 或筑有防御工事位置作战的单位规定了专门的任务编制。执行城市突击任务的一个摩托化步兵团会被部署在宽 1500 米范围内。它的增援单位包括:3 个主炮和重型迫击炮营;2 个坦克连;1-3 个自行主炮连;以及 1 个由排雷坦克增 援的战斗工兵营。这个团以 2 或 3 个梯队实施进攻,每个梯队包括 1 个摩托化步兵突击营,并有以下增援:2 个主 炮连;1 个自行主炮连;以及 1 个工兵连。一个营可以利用 2 或 3 个突击队,突击正面 750 米的范围,每个突击 队的正面为 200-300 米。每个突击队包括 1 个摩托化步兵连,并有以下支援:1 个野战主炮连(实施直瞄射击);1 或 2 个坦克排;1 个坑道工兵排;以及相适应的化学或火焰喷射分遣队。
街巷中的苏联工兵。在苏联的“多建筑物地区作战”概念中,工兵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指挥官将依赖工兵的侦察来 得到敌军位置情报,找到最佳推进路线。一旦参战,工兵则徒步随步兵推进,拆毁障碍物,并利用火焰发射支援进攻。 城市作战将局部化的战斗分为若干战略要点,工兵将负责为苏联部队准备武器位置和防御。一旦在战争中孤立,部队 将原地待命实施防御,除非得到撤退的命令。由于这类巷战(从二战开始就没什么变化)很容易挫败士气并造成重大 伤亡,突击单位将得到政委的特别关注,通常都选择可信赖的狂热共产主义者。
美国巷战。在最新的条令文本中,美国陆军承认还没有多建筑物地区作战的良好规定,但不再忽视这个问题。欧洲快 速扩张的城市地区使得向前推进的防御很难操作。结果是,陆军重新提起了多建筑物地区作战,但主要沿着防线进行。 在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的的重要政治区域实施防御,给高层指挥官出了难题,因为一旦攻占,一切都将被摧毁。在德 国境内每 2 到 4 公里就有较小的村庄,这里倒不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实际上,当它们沿着运输线分布时,特别适合 作为防御部队的作战区域,因此战火不断。将来美国的计划包括,在城市防御中大量使用空中机动部队,并对陆军柏 林旅一线的所有单位进行广泛的城市作战训练。
苏联渡河行动
还应该特别提起注意的一种特种行动是渡河。在德国,苏联可能每 10 公里,就会遇到宽 10 到 20 米的水域障碍, 每 50 公里遇到一条 20 到 100 米宽的河,每 100 到 200 公里遇到一条超过 100 米宽的河。为此,他们想尽办法确保河流不会成为推进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所有的苏联装甲人员输送车都具有两栖能力,而坦克装备有潜渡设备,使 得它们能够最深潜入水下 5.5 米处。除了团工兵资源外,每个师还有一个工兵营,能够在 20 分钟内架设长 119 米 的浮桥,以及足够的两栖渡运设施,可一次输送整个摩托化步兵营。在有利条件下,苏联将派遣两栖部队穿过尚未组 织起来的敌军,夺取完好无损的桥梁。但是,通常情况下,他们将在师的前面部署工兵侦察连,侦察河流障碍的防御、 雷区、涉水通过性、河岸斜度以及通路。工兵将确认 4 到 8 个渡河点,并实施准备,整个师将同时使用这些渡河点 渡河。在渡河行动之前,战术空军单位出动,遮断计划中的桥头堡地域,主炮也将射击,对该地区中的敌军实施压制 任务。在每个渡河点,将有一个摩托化步兵营在支援坦克发烟和直瞄火力的掩护下,由装甲人员输送车渡运到对岸。 一旦对岸得到保护,就开始实施后续的坦克潜渡和浮桥渡河。如果渡河行动未遇阻挠,在昼间只需 3 小时整个师就可 完成渡河。对抗中渡河通常在黄昏时进行,一般需要 6 到 8 小时,一个师可完成渡河。

3 个赞

前段时间太忙,没有细看,今天看了下,对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点做了些短评(每条上面一行是原文),具体数字就没有多看。错误难免,大家随便看看。

苏联的进攻作战
1、所有苏联战术条令的基础都是进攻性的。
大国军队的作战条令的开头都宣称自己是进攻性的,笑。

2、出奇不意需借助短时间的进攻准备和最后一刻投入大量进攻单位。
为了出其不意,苏军强调提早隐蔽准备,加快准备,边行动边准备,只是尽量缩短单纯的准备时间。

3、为了确保出击的出其不意,炮火准备时间很短,也很紧张密集。
缩短火力准备时间是一战的教训,其原因在于两点,一是防御方式的演变,一是防御方的适应和反应。

4、第一梯队单位在所有天气下日夜不断地持续进攻,直到资源耗尽。此时由新的梯队越过第一梯队继续进攻。
最大的误解,第二梯队的任务是第一梯队突破主要防御地带后进入纵深突击, 或者第一梯队不顺利时加强突击。不是两次单挑,而是一次适时入场的群殴。

5、在反坦克武器方面苏联可谓引领国。
二战给苏联的经验就是,防御主要是对坦克的防御。

6、以伤亡换取速度。较为严重的伤亡损失和孤立的单位被列为战争中的正常现象,是可被接受的。
不知道该怎么评论。

7、苏联机械化坦克部队的进攻条令强调小单位层面的速度和压制效果,而不是火力和机动。
同样是强调机动和火力,苏军强调迅速打垮整个防御体系,而美军强调通过机动发扬火力消灭敌人。前者强调一锅烩了,后者强调一口一口吃。

8、在进攻行动中,他们不会部署大型侧翼警 戒部队,只依赖于推进速度。
不知道该怎么评论。

9、为了保持推进的速度,在遇到顽强抵抗时,苏联条令要求从行进中实施进攻,并快速完成战斗编组。
行进间进攻一方面是为了速度,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在靠近火线集结和准备时遭到攻击,此时最为脆弱。

10、苏联的进攻行动主要有 3 种类型:遭遇战(包括推进至接触);突破战和追击战。
严格地说,行军和遭遇战斗是和进攻、防御并列的一大类作战行动。

11、他们的战术要求从行军线开始仓促进攻,其特征是敏捷迅速的机动。
行进间进攻不是仓促进攻,只有遭遇战斗才有可能是仓促的,多数行进间进攻是有准备的。可能原文是hasty吧,其实应该分成仓促的和预有准备的,行进间的和直接接触下的。仓促进攻,是来的时候没打算砍人但见了面拔刀就砍,行进间进攻是,出门的时候就在拔刀了,就是冲着砍人来的。

12、突破利用火力和人海战术为追击部队创造突入的空间。
战后的苏军和美军一样主要依靠火力。

13、一旦越过了敌方主要防线,紧接着的战斗就是一系列的遭遇战。
现代防御往往是多防御地带、多防线,可能面临反复突破。

14、攻击之前,苏联就制定追击计划,一旦团指挥官下令突破, 追击计划也开始执行。
有吗?

15、在攻击中,苏联会部署 5 种机动的基本类型:单侧包围;双侧合围;突破;军团和方面军级别的突破和钳形机动。
无论是苏军自己的研究还是美军对苏军的研究都很少提及进攻的几何形式问题,总体上都不太注重坎尼还是鲁腾。

16、在突破进攻中,苏联对某一小分的前线压上大量火力值,突破拉的过长的防御线,同时在其他防线部分实施佯攻,使敌军无法在真正的突破点集中兵力。
在核威胁条件下,狭窄地段集中兵力的模式并不绝对,美军甚至认为苏军可能会采取多路突破的模式。

17、在实施核射击时,大约需要 20 分钟的常规预备火力。
有吗?

18、当越过了敌方主要位置且开始追击,炮兵就不再集中控制,而是 配属给团指挥官,以便更灵活的运用。
直接支援的炮兵可能一开始就配属了,而有些火炮可能一直是上级直接控制的。

19、基本机动单位:团。
苏军的团的地位类似于美军的营。同样的,苏军师的地位类似美军旅。

20、第二梯队通常位于第一梯队后面 3 到 6 公里处,可用于:增援第一梯队;翼侧包围敌军; 迂回肃清敌方旁路防御;或对团侧翼的威胁实施反击。
就是没有提到第一梯队突破后的纵深进攻。

21、hedgehog:刺猬,此处指什么??
环形防御。

22、团长还可以集中他的坦克营,利用它赶到撤退中的敌方纵队后面,切断敌方部队。
摩步团的坦克营通常都是配属在各摩步营的。

23、如果失败,步兵可以下车,对反坦克点实施近战。BMP 履带式步兵战车跟随步兵提供支援,而坦克继续高速前进。
步兵是否下车主要是看核情况和敌方的抵抗强度,步兵下车时,坦克将引导步兵进攻。

24、各排齐头并进。
连下各排也有梯次、三角等队形。

苏联进攻条令中的弱点

  1. 单位通常都按照几何形队形,以便控制,甚至遭到阻力也很少实施射击并机动。
    至少在营以下,美军一样有几何形队形。苏军一贯强调保持火力压制。

  2. 为了保证速度,苏联更愿意从行进中进攻,而不是暂缓仓促进攻等待良好的火力支援。
    行进间进攻往往是在出发地就开始规划进攻,其本质只是在行进间展开,但是理解错误的人不只是美军。

  3. 为了保持势头,他们宁可接受惨重伤亡,也要经过可能非常危险的敌军集中区域。
    无法评论。

  4. 在接敌机动过程中,不充分的侦察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地形和敌方态势,从而作出错误部署。
    通常在出发地准备时,侦察群已经进入行动路线为后续行动收集情报。

  5. 缺乏预有准备的进攻。仓促集中的预备火力可能无效,对很多敌军位置不能精确定位,完全准备好的在射程内的火器可能不超过2/3。
    理解出发点问题,行进间进攻不是无准备进攻,这里所说的是直接接触下进攻。不是苏军不想,而是他们根据经验认为,靠近敌人准备,更容易被人先一锅端掉。

中东战争阿拉伯人的问题比较复杂,暂时就不论了。

美国的发展
1、美国条令要求旅长和营长“指挥战斗”。
精辟。

2、指挥官们都希望能像苏联那样,能够直接指挥前方的装甲车辆,而不必像以前那样,相对奢侈的等待来自指挥所的命令。
美军也有过配属部队不归自己管的悲催经历?

3、美国条令注重的基本进攻武器是坦克。
迷信乌龟壳的不是苏联一家。

4、在机动至接敌中,由“掩护系统”来配合——这是对跃进机动的新的称谓。
对小单位跃进的强调与美国越战前后的作战形态有关。

5、和敌方接触之后,鼓励指挥官为了保持势头而采取仓促进攻。
实际上应该是连续进攻,这类倾向可能与作战原则中的主动权一说有关。

6、与苏联的梯队系统不同,美国指挥官很少有预备队,只能尽可能的保留一些部队来保证一些灵活性和继续作战的力量。
不过通常美军在战斗力的保障上比苏军充分。

7、指挥官机动计划的要素主要有……机动到敌军战略要点的后方。
苏军防御时非常强调保持对抵抗枢纽之间通道的火力控制,真是不谋而合。

8、由于强调根据地形机动,美军从不部署为几何形队形。
不是太理解什么意思,这个大概是因为印象中苏军总是在开阔地摆堂堂之阵搞大规模进攻,而美军小分队总是在诺曼底、东南亚钻树林。但是,看看东73和潘杰希尔就不会相信这种说法了。正是因为要根据地形机动,所以有时要几何形,有时不要。

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人的情况也暂不论了。

苏联防御作战
1、警戒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牵制敌方插入。
苏联人自己说保障地带的前哨部队最大的价值在于迫使敌军提前展开,然后可以跑路。

2、所有第二梯队拥有坦克和反坦克预备队,以便阻挡插入,发动反攻。
反坦克预备队是战斗队形中与第二梯队并存的部分,此处应为反坦克武器。很多时候,本级第二梯队并不负责反冲击,而且苏军在较低的战术单位强调固守防御,由上级组织反击。

3、团防化单位,反坦克预备队和反攻部队都属于第二梯队。
团三防单位、反坦克预备队、快速障碍设置队、炮兵群都不属于第二梯队。

美国防御条令
1、反击通过远程火力歼灭敌军。对于后方地区的防御,美国条令将重点放在消防队一样的空中骑兵单位上。
冷战后期美军的特色,虽然苏联也认识到这一点,但没有美军做得好,后者有越南十年的经验。

2、坦克和反坦克导弹是防御的支柱。
双方都认为防御主要是对坦克的防御。

3、为了暂时迟滞苏联的第二梯队,营长会请求……
80年代美军防御理论的特点,在战术到战区各个层面上针对苏军第二梯队。

4、苏联的第一和第二梯队攻击可能间隔很短。
这个说法很有误导性,如果一支美军击退了苏军第一梯队,那么他们可能会面对第一和第二梯队的再次进攻,如果他们被击退到别的位置,那么很可能缠着他们的一直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将进入纵深,而不会来咬他们,如果他们歼灭了苏军第一梯队,才会出现单独面对第二梯队的情况,不过如果是这样,就没什么好紧张了。

特种作战
1、更新型的“苏-19”有能力在西方空中搜索雷达下隐形飞行。
高估苏联了。美国自己的F19倒是可以,就是F117。

2、空中机动行动通常由常规摩托化步兵部队或空降部队实施,但有消息说,苏联可能正在训练专业部分队来承担空中突击的角色。
苏联也有专门的空中突击部队。

3、利用主动干扰,苏联希望能够在重大战役中压制整个旅和营的无线电网。
苏军电子干扰压制方面确实是比较暴力的,至少外界得到的信息是这样。

4、另一方面,与西方军队相比,苏联对无线电通信的依赖性较低。
单纯从通信看,其实基本战术层面双方都是用语音无线电,越往高层越倾向使用电传之类,同时都强调视觉、人力和有线通信的补充作用,可能只是程度不同。另外就是一些作业方式的差异了。

5、核生化环境下的作战紧张程度很难描述,除非真正戴上防毒面具,然后尝试一个简单任务,例如用步 枪瞄准,或通过无线电通信,才能有实际的感受。
核生化防护条件下,特别是个体防护,对战斗力的影响非常大。

苏联城市作战
1、每个突击队包括 1 个摩托化步兵连,并有以下支援:1 个野战主炮连(实施直瞄射击);1 或 2 个坦克排;1 个坑道工兵排;以及相适应的化学或火焰喷射分遣队。
二战末的强击群战术,非常有效。

苏联渡河行动
1、他们想尽办法确保河流不会成为推进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以前据说苏军工程能力比较落后,后来发现美、以对苏、阿方面的苏式装备中最欣赏甚至还仿制自用的东西就是渡河器材。

2 个赞

其余的回复在此 http://1.13.3.110/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046

mm大的长回复是我复制的。

感谢coucou大转载,我重新读了一下,对有些内容又有新的想法,以后有机会可以继续展开讲。

感觉苏军那个应该是时间实际上更重要而且容许承受更大的风险,叙利亚的失败不能归结在进攻条令上。

是的,苏联人觉得慢是最大的危险。 :rofl:

感觉苏联的条令和他们在冷战时期与北约军队的力量对比很有关系。苏军的地面力量绝对优势,但是空军的发展走了弯路,大力发展截击机,主要是拦截美军的飞机,对地打击和支援能力远不如美军。

扯几句评论:
以伤亡换取速度是一个并不准确的评价(至少对于苏军观点),苏军认为,更高的速度有利于降低暴露在敌直瞄火器下的时间,也能有效降低敌间瞄火器的打击效能。苏军认为,进攻速度提高1/2,伤亡就降低1/3。(应该是出自《战术》by列兹尼琴科)
对于突破战斗的描述稍显迷惑,“各个击破”的描述更适合多路突破而不是一路突破,自由机动指的是预备队?这种情况下可能还有空降或空中突击部队担任迟滞预备队的任务。
对于炮火支援的评论同样迷惑,所谓“进攻愈演愈烈”应当是进入纵深战斗后的情况,在没能完成突破前,火炮没有实施长距离机动的必要。
团的行动中,作为师推进的一部分,应为:作为师队形的一部分,而且以一个营担任前卫意味着这个团在战斗队形中的位置是师前卫。
苏军规定的炮火安全界是坦克200m,装甲战斗车辆300m,人员400m,炮火不会等到工兵推进到100m内才转移.

3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