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屑,惊慌,到殊死一搏:论防守方面对装甲大纵深突破各阶段的心理变化

在一战后地面战争的推演中,优势进攻方的各位指挥官采取最多的战术当属装甲箭头大纵深突破。那么,历史上的防守方在没有历史做参考的情况下,心里是如何变化的呢?

.
第一,
轻视不屑”期。在防守方主防线被彻底突破之前,进攻方的推进速度往往并不快。例如,古德里安数个装甲师的精锐主力,在色当面对一个指挥不灵且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法军二线步兵,居然花费了数日时间才完全突破,而且还未能全歼法军。彻底突破之前,信息不对称大,防守方往往还未探明进攻方主力位置,对进攻方之后的穿插突破速度也会有轻视。

.
第二,
惊讶失措期”。突破第一道防线之后,进攻方的推进速度大为提升,防守方惊讶于进攻方的突进速度,进入该时期。例如,古德里安在突破色当后,日行50公里,连破法军增援的数个步兵师,仅一日就从色当桥头堡推进到了蒙科尔内。这时,防守方还未能判断出进攻方的战略目的,所以往往未能进行坚决的抵抗或反击。例如,法军对色当桥头堡反击的目的就是以保护马奇诺防线的侧翼为主要目标,损失设定为“最小损失有限进攻”。

.
第三,
恐慌撤退期”。惊讶期到恐慌期的分水岭是进攻方的战略目标是否完全完全明确。例如,当古德里安抽调向南佯攻的装甲师拐弯向西协防蒙科尔内的时候,防守方已经可以基本推断出德军的战略目标范围;当德军装甲箭头在法国境内没有继续选择西进,而是向北拐弯的时候,防守方已经完全解读出了德军的战略目标,从而开始从比利时荷兰境内大举撤退。这个时候防守方全军会逐渐达成共识,失败或许已经不可避免(甘莫林和乔治),反击并跳出包围才是唯一出路。

恐慌期前期的反击案例包括戴高乐装甲师在蒙科尔内对古德里安部反突击,和法军在圣康坦附近计划的反突击,损失设定为“有限损失”和“最小损失”。

恐慌期后期的案例反击包括英法联军在Arras一带对隆美尔部的反突击,损失设定介于“不计损失”和“有限损失”之间。

从惊讶期到恐慌期一般是渐变而非断点性突变。防守方的突围反击也会从一开始的并不坚决,到后期的十分坚决。

.
第四,
溺水者的最后一搏”。包围圈的最后十公里缺口,如同溺水者的最后一根稻草,将被防守方不计损失拼死抓住。

案例包括:

  1. 加莱守军被当作弃子,战至最后一刻而不撤退,从而取得加莱-敦刻尔克一线暂时的战术防守胜利,进而导致盟军精锐撤回英伦本岛。倘若英军精锐被全歼,法军精锐投降,法军利用价值大增导致根基深厚的仇英派被希特勒起用,那么英伦三岛在丧师后的恐慌下极有可能抵挡不住德法海陆空三军组织的海狮行动。

  2. 苏军在斯摩棱斯克包围圈形成的后期曾集中四个集团军,24A, 28A, 29A, 30A 维持包围圈开口。德军在会合前的最后16公里遭到巨大阻力,十日后才完成会师。

  3. 列宁科勒战区苏军死守“生命线”,德军向北威胁“生命线西头的”Vaganove港口火车站失败,向东经Tkhvin试图控制"生命线"东头也失败。苏军得以保障列宁格勒一线部队补给,直接导致列宁格勒战役最终的胜利。

当然,当防守方有准备的时候,第一阶段将会大大缩短(例如库尔斯克战役),而第四阶段将会大大提前(例如莫斯科战役中期苏军的自杀式反击)。当进攻方推进极其顺利的时候,防守方也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第四阶段的防守反击(例如明斯克战役和基辅战役)。

在当代推演中,即使防守方有足够的历史作为参照,部分判断力欠缺的指挥官也会出现以上四步心理活动:由于信息不对称,对进攻方初期的缓慢突破不重视;由于对进攻方突破后的战略选择不明确,导致防守举棋不定,处处不守;在失败不可避免后,恐慌下拼命将突出部后撤

下一期写,上帝视角下进攻方针对防守方各个时期心理状态可以采取的针对性举措。欢迎大家分享下进攻方的最优解决方案。

8 个赞

1.古往今来,进攻者在战术上发动进攻,其目的无非是在战略上造成持久或速决的态势,达成战略上的防御或战略上进攻的目的,前者即为以攻为守,后者即为战略决战。
2.而为了达成持久或速决的战略目的,都要求进攻方达成战术上的突破,并以此调动敌人,以消减敌军攻势(如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或造成战争迷雾为其他地域的战术突破创造条件或有利的后继态势。(如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冯 -博克有意让古德里安提前两天发动进攻,以调动苏军战略预备队,为北方与中央的战术突破减小突破阻力。)


3.因此,为了总的胜利,进攻者在进攻发起时为了达成战术突破于进攻过程中必须要坚决,坚决地进攻(不计代价)有以下好处:
一,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自己的物质力量,不会因为犹豫不决而丧失战机。
二,可以最大限度地造成战争迷雾,一次在防御方眼中的“真正的”突破,可以最大限度调动防御方的部队,加剧敌人决策的困难与犯错的可能。
当然,不计代价式的进攻也有坏处,比如情报有误,进攻方以弱击强,以少击众,将造成重大伤亡。然而,重要的是突破本身,若不计代价式的进攻难以突破,最小代价式的进攻更难有达成突破的可能,此时,进攻方丧失的是战略上的主动。因此,为了发动一次成功的进攻,进攻方应在保持兵力集中的前提下(相对于敌人)进行多点突破,这样即使某一点未能达成突破,也不妨碍其他突破点达成突破的可能。
4.若按计划达成了突破,进攻方的主要任务即为发展胜利(即向纵深突击),将战术突破转化为战役突破,防御方将努力在正面阻挡进攻者的推进并在侧翼威胁进攻者的后方。但由于防御方并不知道进攻者的目标,将在多方向上设防,导致其各处兵力均不足,进攻方唯一需要担心的是防御者对其后方发动的有限反攻。这种情况下,进攻者的侧翼只要得到有限保护就应不计代价坚决突破,继续发展胜利。相反,若进攻者的侧翼掩护还未做好,进攻者在正面就应当进行有限进攻与最小代价进攻,以兼顾自己的侧翼。交通线是生命线,对于进攻者与防御者皆是如此。
5.当攻势深深嵌入防御者的纵深后,进攻者的补给已到极限,进攻方必须等待补给与侧翼掩护部队的跟进,而敌人很可能已经重新组织了防线与反击部队,在这个阶段,进攻方的火力与兵力可能均不占优势,此时进攻应使用最小代价进行投机式进攻,进行小烈度作战,利用这个时间进行休整,为最终达成合围创造条件。
6.合围阶段,战役的最高潮阶段,这个阶段进攻者的部队应已得到了补给或加强,而它的前方面对的是困兽般的敌人,将以前所未有的抵抗意志进行防御,但进攻者将没有选择,必须不计代价将包围圈封闭,此时,应不计代价进攻,如有必要,应投入全部预备队。
7.总结:
一,进攻者在进行战术突破时,应不计代价进攻。
二,进攻者在发展胜利时,在后方掩护完备后,应不计代价进攻,除非未完成。
三,进攻者在达成战役突破后,在补给与掩护部队未及时跟进时,应进行试探性进攻。
四,进攻者在战役合围阶段,应不计代价进攻,必要时投入一切部队。
所以,进攻者的进攻将经历强——较强——较弱——强的步骤,对应防御者防御弱——较弱——较强——强的步骤。进攻者最困难的时刻是第三阶段,同时是防御者最接近成功的阶段。

5 个赞

您老把我下期想写的全给写完了…

7.3 写的很好。

在刚刚完成突破后,防御方此时往往还判断不出进攻方战略目标。这时,进攻方即使有能力一日千里,也应该放慢脚步,维持匀速,囤积补给,避免提前暴露战略目的,同时也能避免最后扎口阶段后劲不足被迫休整,导致敦刻尔克式的德军遗恨。然而在这个第三阶段,部分新锐指挥官容易被前期的胜利冲昏头脑,对整个大局战略,对第四阶段的艰辛没有预先认识。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