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之盲人扫盲之技术兵种。

首先,我对军事的了解其实既不广,也不深,也只是杂七杂八的视频,文字看得时间长了,慢慢对于军事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认知,或许对于资深的军迷来说,我的这些感性认知不值一提,甚至可能还有谬误,所以呢,我自己也只能算是半个军盲吧。但是呢,论坛里面正好并没有相关的资料,所以当面对完全对军事没有建立感性认知的小白呢,我还是可以偶尔装个大尾巴狼,来帮忙建立一个感性的认知的。

那今天的扫盲呢,是始于一次讲到俄罗斯军改时和别人产生的关于技术兵种的争论。既然是扫盲,又正好最近的俄乌冲突是热点,那我也就不被主题限制,随便多讲点俄罗斯军改的背景吧。
俄罗斯军改
实话实说,关于俄罗斯军改,其实我也没有看到过特别详细专业的报告。我的认知来源是通过军官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文章,主要是想通过介绍国外的军改,来推动国内的军队改革的。当时的背景是海湾战争以后,信息化战争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而到了科索沃试图从南斯拉夫联盟里独立时,南联盟是不干的,于是老美为了帮助科索沃独立,NATO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基建设施,以及平民(印象中尤其是对首都城市贝尔格莱达)进行了长时间的空袭轰炸。空袭轰炸使用贫铀弹和集束炸弹高效地杀伤平民,有效地瓦解南联盟的政治意志,迫使南联盟承认科索沃的独立,这场战争被称作“科索沃战争”。这场战争在战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在于它验证了现代化战争的一种新的形态,即当时对于未来战争的形态有一种推断:现代战争要取得胜利,已经可以不需要陆军的参与了。当时科索沃战争之后,美军确认未来军队的发展方向,就是大力发展海空军和信息化兵种,而逐渐去陆军化。
但是随后,美军的军改事实上并不顺利,陆军并没有坐以待毙。首先,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陆军从本体派遣B2轰炸机,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意图把中国拖进战场,未果。随后,小布什总统任期内,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决定在当地扶持建立亲美政权,于是美军作战的战争形态发生了变化,面对隐藏在平民中的恐怖袭击,空军和大规模空袭难以派上用场,美军转入依靠地面部队的反恐作战形态,军事改革非但是被拖延了进程,甚至在许多地方上还有了倒退。
而俄罗斯受到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的刺激,启动了自己的军事改革(当时的国防长官不是绍伊古,名字挺长的),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符合美国最早的改革方向:合并军区;大量裁撤陆军;大力发展高技术,尤其是信息化兵种;由于高技术兵种需要的长培养周期,而义务兵制度下,兵员的质量难以提高(到期就复员了),所以军队也要用合同兵制度来取代义务兵;打破兵种间的隔阂,强调各兵种协同作战。当然,后来是绍伊古上台了,俄罗斯的军队改革方向有没有走形,目前做到哪里了,我就不知道了。
而中国方面,当时的军队的状态应该还是处于“军队要忍耐”的裁军阵痛和“禁止军队经商”的对军队风气的整顿中,反正军队的日子不好过。我小时候是想过长大了要参军来着,就是看着觉得军队太憋屈,也太腐坏了,就把这事扔到屁股后面去了。说完闲话,继续说中国军改,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当然对于中国军队也是有很大的触动的,但是中国现在依然保留着军区制。信息化兵种也在建设,但是从那些文章来看,可能当时中国的不同兵种间还是各自为战,多兵种协同作战做得不怎么好。要讲目前的军队怎么样了,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是否有大的改观,我还是倾向于持有乐观的态度的。当然了,按照我的推断,我想国内的陆军,尤其是步兵,由于没有新的大规模裁军出现,他们的日子恐怕不会过得太滋润,而高技术兵种,尤其是海空军和信息化兵种,小日子多半是红红火火的(经费不给足,倒卖个零件谁受得了)。
那么,在这次俄乌冲突中呢,当我在看俄罗斯方面的时候,我的视角就有所不同了。别人都觉得说,你看你看,俄罗斯怎么才这么点部队,你看你看,俄军顿兵于坚城之下了,你看你看,俄罗斯还要靠乌东民兵和小卡德罗夫的车臣部队才能去进攻城市,俄军都在摸鱼了。
而在我的视角里面,这个就是俄军对于自身军改的成果作的一个检验,来确定后续再调整的方向。俄正规军去传统陆军化,而大力发展培养高技术兵种,那当然不可能拿来打巷战,拿来浪费到巷战要亏死的。但是俄军又遇到了不得不进行巷战的场面,那当然是必须依靠乌东民兵和车臣部队的了。
技术兵种
什么是技术兵种呢?小白一般会想到的是坦克兵,飞行员,信息化兵种,或者还有海军。不过呢,我要讲一下,部队里面,炮兵,卡车司机,工程兵,还有机械维护人员,飞机机组的成员等等,都是技术兵种。技术兵种和非技术兵种的最大区别,不是这个兵种看起来是不是高大上,是不是很风光,而是在于这个兵种的培养的时间和物质成本。一架战斗机被击毁,可能半年内生产线全速开启,几十架新的战斗机又被生产出来了。但是一个飞行员被杀死,那没个几年功夫可培养不出来一个新的飞行员顶上去,这个哪怕是地面的机组人员也是一样的,死了短时间内没法补。
那么,炮兵的技术体现在哪里呢?炮兵,需要掌握微积分的计算,以及测绘能力。炮兵简单地说,分轻炮兵和重炮兵。我们在影视剧,尤其是解放军的影视剧中,由于我国和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限制,一般看到的都是轻炮兵(比如《长津湖里面,胡军扮演的那个雷老排长》),轻炮兵的攻击距离近,威力略小,但是机动性高,一般要抵近战场进行射击,通常射击完若干轮以后,要快速转移阵地,否则在暴露位置以后,将会遭到敌方火力的覆盖。因此,轻炮兵虽然可能可以直接看到目标,但是其距离远近,弹道计算的能力要求是较高的,不会给你射不中没关系,慢慢瞄,反复调整的机会的。而要求更高的是重炮兵,重炮兵的攻击距离远,威力大,但是机动性能差,其部署位置往往部署在山体等遮挡物后面,重炮部队很多时候不能直接看到炮弹的目标落点,只能依靠测绘目标的高低远近,加上对弹道的计算来调整火炮的角度。而且由于战场上的重要目标往往会隐藏伪装自己,不会给测量者比较容易用来测量位置距离的标的物,这更加大了测量的难度。
再有,我们可以比较比较社会上的司机和部队里面的司机。社会上呢,下限一些的,比如有些连个倒车入库都不会,油门当刹车踩的女司机。而部队里面的司机,在和平年代不但要会开车,车坏了还要会修。开的车还要稳,有些司机是给长官开车的,甚至是给领导人开车。还是做个简单类比,民营驾校毕业的开碰碰车水平司机能配去给领导开车?镇长都看不上这样的
部队的卡车司机,平年代不但要会开车,车坏了还要会修。开的车还要稳,有些司机是给长官开车的,还是做个简单类比,民营驾校毕业的开碰碰车水平的司机能配去给领导开车?镇长都看不上这样的。何况,一旦开战,部队的车辆是可能要在炮火中折线穿行的,你要一辆车水平不过关撞上了,可能把后面整个车队堵住,都搭了进去。我不知道现在的部队司机要训练多久,以前我看的资料,司机的训练时间都是要十年的。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