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的宣传口径中,长津湖以及第二次战役都是一场中国军队在极端劣势的物质条件下依靠意志达成的不可能的胜利。
但是,在研究了几次洛东江战役之前的朝鲜人民军作战,发现这些冷门的战役打得似乎远远比长津湖漂亮。以下是横向对比
局部地面兵力:人民军等于少于美韩;志愿军数倍于美军
补给线:人民军深入38线以南;志愿军距离国境不远
损失:人民军损失较小;志愿军损失极大
战果:人民军生擒美军师长,击毙南棒中将参谋总长,全歼团级单位;志愿军全歼美军团级单位
简单来说,朝鲜人民军,曾数次在局部地面兵力等于甚至少于美韩联军的情况下,击溃美军师,歼灭主力团与直属单位。
人民军的前期穿插包围战术接近志愿军,但是在完成穿插后,选择的首攻目标似与志愿军不同。人民军往往选择优先攻击美军直属炮兵,使其失去战斗力,而志愿军在长津湖的选择却是优先吃掉美军突出的步兵团。
问题来了,志愿军为何不借鉴人民军的“偷炮”战术?是因为之前抗日与内战的经验么?
本想用推演的方式再现人民军战术,可是在现有的Toaw剧本中难以实现:toaw中的火炮被设为被动单位,一些马拉炮甚至能在装甲单位的右键追击下无损撤退一百多公里。
而现实中,炮兵为了发挥射程优势,扩大覆盖范围,增加隐蔽性,往往会部署在远离前线步兵的位置。这时,一旦被轻步兵渗透偷到,炮兵往往只能丢弃全部重武器溃逃。